前言:
太极拳源于武当山,为张三丰祖师创造,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。什么是武当武术?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术。武当武术的宗旨是:以养生健身为主,以防身技击为次。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,就是“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,不徒作技艺之末也。”武当武术的特点是:以柔克刚,以弱胜强,以静制动,后发先至,借力打力,四两拨千斤。武当武术的内容是: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、八卦的拳法;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;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。武当武术弟子万千,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,自古武术界就有“北崇少林,南尊武当”之说。
“中华民国”期间,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,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,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,还把自己作的一首《太极拳歌》进行传唱,歌词是:
太极真传出武当,功夫全在辨柔刚。倘若悟得真妙诀,强国强民亦自强。
1931年夏,贺龙同志率红三军引兵武当,创建苏维埃,贺龙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。新中国成立后,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,先后两次向武当山所在地的均县(今丹江口市)政府,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。均县后来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,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《武当》,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,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,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、形意、八卦等拳法、功法、套路和养生秘诀1 000余万字,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.500多个拳谱。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,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。
然而,就在1931年贺龙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,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,没上过武当山,没看到过道人打太极拳,就否定武当武术,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;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,看到陈派太极拳,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,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,由此种下了太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。事实上,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、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,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,就连由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、武式太极拳、吴式太极拳、孙式太极拳等,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,至于赵堡太极拳、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,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。
距今15年前,为了对太极拳正本清源,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,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、教授、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、组织的课题科研组,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《武当拳派源流、拳系及内容研究》,历时三年的研究,于1992年8月1日,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。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的专家、学者、教授、武术大师,对该课题的《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》、《武当拳派之渊源》、《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》、《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》,进行了认真鉴定,一致认为:张三丰确有其人,武当山确有其拳,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齐名的中国内家拳。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,出了专著《武当拳之研究》,并在国家体委获奖。
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,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,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、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,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。是唐豪的文章《少林武当考》出来后,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“陈式太极拳”派,才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、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。在20世纪90年代,国家体委科研课题《武当拳派源流、拳系及内容研究》通过鉴定后,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才归于平静。没想到近几年,极少数人却又闹起纷争,不顾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、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,又步唐豪后尘,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,对张三丰祖师进行否定。此举引起众多太极拳传人的不满,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。 #p#分页标题#e# 一、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
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,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。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《武当拳派源流、拳系及内容研究》,现以下文列举的事实,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,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。
1、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
据《明史?方伎传》和有关典籍记载:张三丰名全一,字君宝,号三丰。辽东懿州(今辽宁阜新)人。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,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。身材颀伟,龟形鹤背,大耳圆目,须髯如戟,才华横溢,过目成诵,学识渊博,医术高明,道行高深,武功超绝。善嬉谐,旁若无人,因不饰边幅,又称邋遢道人。议论三教经书,则络绎不绝,所以心与神通,神与道一。寒暑惟一衲一蓑,所啖升斗辄尽,或数日一食,或数月不食,兴来穿山走石,能一日千里。行无常行,住无常住,人皆异之,咸以为神仙中人也。
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,幼年人道,拜张云庵道长为师,后还俗专修儒学,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,不久辞官,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,传以大道,命出山修炼。元泰定甲子春,南至武当,住在少祖山洞穴(人称为“祖师洞”,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,俗称“无梁殿”,“文革”中被毁),修炼“内丹功”。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,练到九转还丹,终于练成。张三丰练“内丹功”的实践与体会,在他的著作《玄机直讲》、《玄要篇》中多有记述。内丹功俗称“气功”,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,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,创造了太极拳。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,一种是他看到鹊、蛇相斗(俗称“龙凤斗”),一种是他看到猫、蛇相斗(俗称“龙虎斗”),从中得到启发,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,动如飞羽,柔如灵蛇,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“太极拳”。
太极拳是“以内丹为体、技击为用、养生为首、防身为要,以意领气、以气化神、以神还虚、以虚合道,以柔克刚、以静制动、后发制人、借力打力、四两拨千斤”的全新的拳法。
这套拳法,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,踏罡步斗、划弧转圈运行的,因此取名“太极拳”。在手法上含“掤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”(八门),在步法上含“进步.退步、左顾、右盼、中定”(五步),共计“十三势”,因而又名“太极拳十三势”。这套拳法区别于“技击为首,主于搏人,直线运动,先发制人”的少林外家拳,故而也叫“武当内家拳”。这是开天辟地以来,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(武当内家拳),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。以后的形意、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,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。
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,接着云游四海,北燕赵,东齐鲁,南吴越,西巴蜀,隐显邀游。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,收徒传道授拳。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,在武当山居住达30年。洪武年间,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住持孙碧云为徒,事迹被传至朝廷。洪武十七年,太祖诏求,不赴。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,亦不赴。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,广其神通。五年丁亥,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,遍历荒徼,数年不遇。他日游四川,见蜀献王,复入武当,历襄汉,踪迹益奇幻。并对武当预言:“此山异日必大兴。”永乐十年,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“老师”,并请入朝,不赴,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。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“武当真人”。遂命工部侍郎郭进、隆平侯张信等,督丁夫三十万人,大营武当宫观,费以千万计。既成,赐名大岳太和山,设官铸印以守。并敕建遇真宫,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,置于宫内大殿,香火祀奉,给以帝王的待遇。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,屡屡予以加封。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“通微显化真人”,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封为“韬光尚志真仙”,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“清微元始真君”。
张三丰一生体恤民情,乐善好施,疾恶如仇,见义勇为,深得老百姓爱戴。他为朝廷出谋划策,大修武当宫观,以真武大帝的神威,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,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权夺位、动乱纷争的政局。他兼收并蓄,主张儒释道“三教合一”,使武当道教的发展,达到鼎盛时期,成为天下道场。他根据道教理论中的“道法自然”、“守柔处雌”等,把道家的内丹功、养生家的导引术、武术家的拳法、军事家的兵法,加以糅合、编创和演化,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,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、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,亦名太极拳。
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(武当内家拳),可以健身、医身、防身、娱身,其宗旨为养生祛病,延年益寿。几百年来,武当拳派薪火相传,弟子亿万,风行世界,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的武术体系,早有“北崇少林,南尊武当”称誉。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,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。 #p#分页标题#e# 2.太极拳祖庭是武当山
张三丰为什么在武当山创造太极拳,这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渊源的。武当山,古名太和山、仙室山,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在这里屯兵,以武力阻挡秦国,故而更名“武当山”。武当山雄踞中国腹部,主峰天柱峰“一柱擎天”与北斗星对应,周围环绕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,使武当山处于“上贯天枢,下蟠地轴”的特殊地理位置,风景壮美,其“气场”举世罕见,历来被“恨山不深,恨林不密”,注重“气场”的修真之士,视为理想的修炼之地。据《太和山志》记载,自周康王后的两千余年,武当山一直是隐士、道家,隐居修炼的场所。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。尹喜本为函谷关尹,他在函谷得老子写下的《道德经》后,遂挂印辞官,结庵隐居在武当山三天门石壁,研读《道德经》,并设法使《道德经》传之千古。
之后尹喜的弟子尹规,入武当山学道,后其门徒绵延不绝,创立道教“楼观派”,颇显于北朝,尤盛于唐,影响之大,能与佛教抗衡。尹规之后,汉代的戴孟、马明生、阴长生,唐代的吕洞宾、孙思邈,宋代的陈抟等名真高道、仙丹药家,莫不在此修炼。
由于武当山历来为丹士、道人修炼之地,这就必然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。武当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。唐贞观年间,均州太守姚简奉命建五龙祠,拉开了在武当山营建道场的序幕。嗣后宋、元、明三代王朝,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,尤其推崇武当真武之神。宋真宗天禧二年(1018)下诏封真武为“真君”;元代至元二十二年(1285),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封真武为“玄天上帝”,继续在武当山大兴土木,修建宫观;到了明朝永乐年间,武当山道场建设达到鼎盛时期。明成祖朱棣为了达到其“君权神授”,“以神治天下”的目的,除了加封真武,还调动军民工匠30万人,大修武当宫观,历时十年,建造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,殿宇房屋二万余间的33个规模恢宏的皇家建筑群落。在庙的乾坤二道多达二万余人,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见,被称为“天下道场”。
武当山的宫观庙宇建设,又促进了历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炼。这些名真高道,运用自己的学识,发展道教理论,结合古往今来流传的武术,炼内丹,求长生,为张三丰集前人内丹术和武术之大成,创立独特的武当太极十三势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由于明王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,二百余年向武当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,对张三丰就下圣旨六道,彰其功绩,进行加封。有明以来,从皇子皇孙,文臣武将,到黎民百姓,每年都要到武当山朝拜,以显示皇室家庙,护国家神的至尊。所有这些,都为武当太极拳向全国辐射传播,创造了政治的、宗教的、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利条件。